一張白紙卅載功——記省特級專家、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姚獻平 |
|||||
|
|||||
“也許你用的每一張紙上都有我的成果。”姚獻平在一張紙上畫下改性淀粉的分子結構,向記者解釋著他花費30多年精力研發的成果:在造紙的過程中加入改性淀粉作為添加劑,有效降低了造紙成本,提高了紙品質量。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加快了淀粉及其深加工工業發展的步伐。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在此領域里瞄準世界先進水平上下求索,努力突破。其中,省特級專家、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姚獻平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在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的一間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姚獻平——戴著一副金屬框架眼鏡、穿著樸素的藍T恤和黑褲子。回憶起往事,他思維活躍,侃侃而談。 1985年,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的姚獻平回到浙江,進入杭州市化工研究所,投身造紙化學品的研發。他發現用改性淀粉作為造紙化學添加劑前景良好。在信息技術尚不發達的當時,為了做好前期調研,他專門前往北京,到專利部門查閱國內外資料,并不遠千里背回專利文獻的復印件進行研究。 “通過深入調研,發現我們國家在淀粉化工應用領域還比較落后,國外應用卻已經十分成熟。當時我懷著一腔熱血,希望在這一領域深入研究,用實際行動為國家作一點貢獻。”由此,姚獻平踏上了30多年的攻關之路。 1988年,姚獻平被派到條件艱苦的磐安縣開展科技扶貧。“我們在磐安建立了聯營廠,我任技術廠長,進行改性淀粉成果轉化。”他回憶,在磐安時,一開始沒有資金和廠房,多虧當時的省科委提供了18萬元科技貸款才租到廠房,買到設備;沒有地方住,只能租住農民房,連上廁所都很困難;為了推廣產品,他甚至睡在客戶的造紙廠車間,連住了一周,幫客戶解決生產上的問題。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姚獻平毫無怨言,一干就是9年。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帶領團隊建成了國內首條萬噸級淀粉衍生物生產線,讓聯營廠成了當時的明星企業。 1997年,杭州市化工研究所面臨艱難處境,姚獻平臨危受命,接受組織安排回到杭州擔任所長,后來又擔任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在科研生涯中,他始終堅持科技成果一定要轉化的理念。 從事造紙化學品研發以來,姚獻平承擔過30多個科研項目,取得了30余項科研成果。他主持開發的非木材纖維造紙用變性淀粉系列產品,不僅節能降耗,而且節約了大量木材資源,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主持承擔的國家重大產業技術開發專項“淀粉衍生物粉體連續流態管道化清潔制造新工藝”實現無廢水、無廢氣排放,能耗不到常規工藝的四分之一,院士專家鑒定認為關鍵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這些科研成果全部實現了轉化,已向造紙工業提供了上百萬噸成果產品,應用于上億噸紙和紙板生產。 科研的道路永無止境,姚獻平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如今,他又將目光放在了與淀粉結構相似的納米纖維素、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更新的領域。“目前,我們正在和華南理工大學、輕工業杭州機電設計研究院、齊魯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納米纖維素制備方法。納米纖維素重量是鋼材的五分之一,強度則是鋼材的5倍,未來應用范圍很廣。目前全世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剛起步,我們有信心研發出綠色低成本制備方法。”姚獻平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