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振興有了“最強大腦” 寧大科院“鄉村振興實訓基地”落地慈溪五姓村 |
|
|
|
慈溪市橋頭鎮五姓村經濟紅火,年集體收入900萬元,如何盤活資源、更進一步,將產業深度融入鄉村振興?這是經濟強村五姓村“成長的煩惱”。這個月,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首個“鄉村振興實訓基地”正式落地五姓村,五姓村的發展瓶頸也成了寧大科院科研與地方服務部部長伍鵬的研究課題。 最近每隔一段時間,伍鵬便會帶領著寧大科院的師生團隊奔波于五姓村及周邊村。五姓村村委會北面是成片的稻田,效益不高,團隊提出植入“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等新的產業模式,并做出一份詳細的建議書,將現代農業觀光與鄉村旅游建設結合,提升產業價值,預計直接效益可翻倍。課堂開到田間,實驗室搬進鄉村,“鄉村振興實訓基地”連接著寧大科院50多個專業學科以及一萬多名大學生的智力資源,他們成為小村發展的“最強大腦”。 五姓村的“鄉村振興實訓基地”是慈溪“大學進小鎮”的試點項目。鄉村要振興,關鍵靠人才。慈溪各個鄉鎮民營企業遍布,農村集體經濟底子厚,鄉村振興起步早,也率先遇到了加快邁向全面振興的迫切需求,亟需更強有力的智力支撐。今年,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慈溪把目光聚焦在人才、科研優勢集聚的高校,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提出以“大學進小鎮”為特色的鄉村科教振興模式,讓大學生進村實習實踐,讓大學科研項目進村試驗,產學研結合,打開了一條吸納高校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實踐的通道。 寧大科院專門成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整合了包括寧波灣區經濟研究院、寧波市全域旅游研究院旅游文化研究中心在內的30個研究機構,直接對接服務五姓村及周邊村莊的鄉村振興實踐,充分發揮高校的智力優勢。 高??蒲谐晒卩l村釋放新動能。隨著慈溪城市化浪潮快速推進,鄉村變城市,但原有的鄉村老建筑動不了,新的城市功能設施難以布局,西華頭村便遇到了轉型困境。最近,寧大科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大四學生盛宇輝大膽創新的“插件計劃”在村里實施,他將被服務空間分解為當地居民能夠掌握和應用的單元,像插件一樣置入于舊建筑中,增加舊建筑的使用功能,將其變為具有公益性的城市插件,預計今年底就能完成改造。今年以來,寧大科院服務鄉村振興的項目已有四五十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