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基層反映的城鄉一體新社區雙重屬性和居民雙重身份的問題,鄉鎮要進一步完善社區管理體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切實維護進城農民的權益。
根據省委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的有關部署,我圍繞鄉村振興這個主題,常下基層,進村入戶,并以嘉善縣天凝鎮蔣村村為典型,深入調研,“解剖麻雀”,先后3次到該村與村干部交流探討,又與群眾面對面談心,深入了解基層干部的想法和群眾的愿望,也更好地梳理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路。
一、蔣村村基本情況
蔣村村位于嘉善縣天凝鎮的西北部,距離縣城約40分鐘車程,距離集鎮約10分鐘車程,村域面積不大,是全縣僅有的幾個從未合并過的村之一,村域面積2.27平方公里,總人口1351人,耕地面積1384畝。蔣村村是目前天凝鎮集體經濟相對比較薄弱的村,近年來,通過積極參與強村項目、爭取政策性實事項目和一些服務性項目等,村集體經濟有了較大改觀。2017年村經常性收入80.8萬元,較2012年的11.97萬元增長了575%;農業總產值313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0828元,分別較2012年的1830萬元和16216元增長了71.2%和90.1%。該村曾獲省級衛生村、省級氣象村、市級文明村、市級綠化示范村、市級優美庭院示范村等榮譽稱號。2017年,蔣村村北蔣浜成功創建省級A級景區村莊。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通過實地調研,我也了解到該村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需要補齊的短板。
一是農業需要提質。蔣村村是純傳統農業村,由于地勢比較低,農業方面主要以種植水稻、蓮藕為主,少部分農民利用大棚設施種植葡萄。總體上,蔣村村的農業種植存在集中度不高、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附加值不高以及少數農田有拋荒現象等問題。2017年,全村農業畝均產值9200多元,低于全縣平均水平。
二是農民持續增收尚須落實。目前,蔣村村農民的收入來源相對比較單一,大部分農民主要是依靠務工收入,還有少部分農民是通過個體經營收入、田畝租金收入等,提升村集體經濟實力的渠道和辦法不多。如何引導推動農民多元化增收,特別是在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如何穩定提高農民收入顯得刻不容緩。同時,作為一個村集體,如何在強村項目基礎上,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也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三是農村環境仍待改善。盡管近年來通過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蔣村村的環境問題得到了明顯改觀,但從走訪調研來看,仍然存在“點上出彩與面上不平衡”“主干道干凈美化與房前屋后有衛生死角”等問題,在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與長效管理方面,仍然更多地依靠村干部的親力親為,在機制設計創新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思考探索。
四是鄉村有效治理有待加強。蔣村村地理位置與城鎮有一定的距離,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相對滯后,如在住房方面,村里絕大部分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自建的磚混房,住房環境和條件參差不齊,顯得比較雜亂。在文明程度方面,蔣村村目前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現有留守農民的現代文明意識不強,在鄉村治理、農村環境整治等方面參與意識不強、認識不夠。
三、對策和建議
根據基層調研和嘉善實際,結合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思想,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更高水平的城鄉融合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以農田整治流轉為基礎,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抓好“地、人、錢”三大要素,其中土地是基礎。一方面需要加大農田集中流轉的力度,嘗試讓各村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以此為依托,鼓勵農戶變個人私下流轉土地為統一委托流轉到村集體,再由村集體通過市場化手段把土地配置給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大戶,還可以讓本地退出工業的資本來參與,支持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另一方面,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可以探索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創新推進“標準田”“標準地”等模式,構建農田農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約集聚、生態環境和諧美麗的鄉村土地集約利用格局。同時,還要抓好農村“雙招雙引”工作,千方百計引導各類資本和人才涌向農業農村。
第二,以農房改造集聚為重點,促進農民市民化。嘉善農村還有較多的房屋建造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我在調研中了解到,農民對農房改造、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十分強烈,政府就要順應群眾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要求,在交通相對便利、公共服務配套相對完善的集鎮上建設中心集聚點,讓大多數農民就近就地實現城鎮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四個平臺”建設等改革成果也要向農村延伸,讓農民切實感受到集聚帶來的便利。針對基層反映的城鄉一體新社區雙重屬性和居民雙重身份的問題,鄉鎮要進一步完善社區管理體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切實維護進城農民的權益。
第三,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促進農村宜居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生態美起來、讓鄉風好起來。在生態環境方面,嘉善縣前幾年下了大力氣,成效也很明顯,廣大群眾對開展環境治理積極性也很高,像姚莊鎮橫港村的“黨群聯動、戶比互評”機制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下一步我們要乘勢而上,持之以恒地把治水治氣、拆違治危、垃圾分類處置、城鄉環境衛生“四位一體”長效保潔等工作抓緊抓實,從而徹底消除農村衛生死角和管理盲區。在人文環境方面,嘉善已經有“善文化”的良好基礎,要繼續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新鄉賢的有益作用,打造“善文化”升級版,力求“滿城蕩漾善文化”。
第四,以農民持續增收為目的,促進生活品質化。農民增收難,難就難在長期以來農民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低,難就難在傳統種植面積大、產出低。要破解這些難題,一方面要千方百計保障和增加農民務工收入,同時必須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之路,讓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讓資金在市場中流動起來,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實現增收致富。對于困難群眾,既要擴大社保覆蓋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要提高社會救助精準性,變“輸血型救助”為“造血型幫扶”,不斷增強弱勢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
第五,以城鎮整治建設為核心,促進節點功能化。城鎮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重要節點,抓好城鎮整治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姚莊的小城鎮建設和桃源新邨建設經驗都是可借鑒、可推廣的寶貴財富,小城鎮和中心集聚點就是要打造優美的人居環境、高標準配置文教體衛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從而輻射帶動周邊鄉村地區,引導產業與人口向小城鎮集聚。同時,巧克力甜蜜小鎮、歸谷智造小鎮等特色小鎮也要因地制宜,促進農民轉產轉業,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努力讓農民有更加體面的生活、更加優質的工作、更加滿意的收入。
【作者為中共嘉善縣委書記】